守望初心牵手、传承匠心筑梦,高职学院、高级技校关工委“青蓝工程”研讨交流促提升

发布者:王晨超发布时间:2020-12-23浏览次数:82

    高职学院、高级技校关工委成立于2010年。十年来,学院、校关工委主动适应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在围绕院校改革创新发展重点工作过程中,努力发挥关工委老同志独特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和学生健康成长。自2015年起,关工委开启“青蓝工程”培育项目,通过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将他们的教书育人经验和生活成长阅历融入到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去。在关工委的不懈努力下,“青蓝工程”展现出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老少两代教育工作者“双受益、双提高、双发展”的效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开启“五个一”牵手计划   成绩斐然

  

  

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青蓝工程”研讨会

  

    2020年12月18日,以《“青蓝工程”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为主题的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青蓝工程”研讨会在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举行。市教育关工委执行主任高德毅,市教育关工委兼中职分会顾问陈步君,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处长兼市教育关工委中职分会常务副主任马建超,以及34所中职校的书记、校长、关工委老同志和青年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会上,各中职校关工委代表交流了开展“青蓝结对”培养青年教师的经验做法,研讨新时代中职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倪智勇书记代表中职校作主题交流发言

  

    高职学院、高级技校党委书记兼关工委主任倪智勇代表中职校作主题交流发言,介绍了学院、校“青蓝”结对工作经验。通过老同志独特优势,努力使青年教师达到“一年入门、三年成型,五年骨干”的愿景。以“阳光导航”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本,搭建好“党团建设”、“素质提升”、“青蓝工程”育人项目和平台,助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自2015年起,“青蓝工程”育人项目已成功举办四批,结对36人。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党政领导班子的全力支持和保障下,关工委特别聘请一些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退休教师加入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队伍中,开启“五个一”牵手计划,让老教师手把手地给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技能和艺术,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有效提高。近年来,先后有10余名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说课)及技能竞赛中获得各级各类奖项40余次。学院、校关工委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努力培育一支优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推进“青蓝工程”再上新台阶。


微信图片_20201223144643.jpg

  

市教育关工委领导讲话

    市教育关工委执行主任高德毅、市教委职业教育处处长兼市教育关工委中职分会常务副主任马建超、市教育关工委副主任兼中职分会主任王向群分别讲话,希望各中职校关工委积极落实《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关工委(关工组)推进实施“青蓝工程”指导意见》提出的有关要求,加快培养一支适应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青年教师队伍。

  

开启新征程   固成果建新绩

  

    高职学院、高级技校关工委伴随上海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中职分会的建立而不断成长,至今已走过10年发展历程。“青蓝工程”项目实施六年来,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同业结缘,教育传承,在继承中深扎教育之根。30多名年轻教师,通过“青蓝工程”搭建的成长平台,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成长,担当起教育教学的重任,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

    作为上海市中职校关工委七个联系点之一,高职学院、高级技校关工委在市教育关工委中职分会的关心下,加强了对中职学校关工委片组工作联系协调,充分发挥关工委工作联系点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于适应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关工委片组学习交流会,与片组兄弟院校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通过以点带面助力于各校关工委工作的共同发展。


  

2020年12月23日,学院、校关工委召开专题工作研讨会议,商讨谋划明年工作计划



2020  年7月16日,在关工委委员专题工作会议上调整新一届学院校关工委机构设置


“青蓝”结对工程,老教师手把手给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技能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青年教师兴则教育事业兴。高职学院、高级技校关工委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上海市委市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工委有关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学校重点工作任务,服务大局、务实工作。“青蓝”结对工程,充分发挥“五老”的独特优势,为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注入“工匠精神”的传承,不忘初心牵手,不断建设符合现代职业学校要求的教师队伍,努力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

  

高职学院、高级技校  章海荣(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