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微校史】发扬优良传统 坚持职教特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1-17浏览次数:73

    1963年我考入上海市劳动局第二技工学校,从读书学习到留校工作,五十八年没有离开过来母校,亲历了“劳二技校”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使我最难以忘怀的是母校始终抓住了关键——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劳二技校”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尽管风风雨雨,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发扬“技工教育”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与时俱进。

    一、 坚持技工教育特色突出技术能力的培养

    早在1951年我们上海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第二机械技工训练班(劳二技校前身)成立时,就明确“将失业工人培训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解决失业工人的转业培训就是我们的办学方针与任务”,并探索了“学习与生产结合,理论与实习结合,政治与技术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当时经济建设和就业需求,失业工人培训学习周期主要以六个月到一年为主,直到1953年第三届技训班时,学制才延长为一年半,培养目标确定为三级至四级技工(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五十年机电行业工人技术等级基本上都实行八级制,八级工中文武双全的佼佼者,再授予技师技术职称)。

    1955年4月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技工学校校长会议上劳动部宣布将机械技工训练班改为技工学校。随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明确学制为二年,培养目标为四~五级技术工人;并确定“教学应以实习课为主,技术理论课应结合实习课进行。实习课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有价值的产品。学校要有专职的协助厂”。1956年的前八个月“劳二技校”就完成了57台车床、50台万能磨床的生产任务,这一年便成了我校批量生产完成产品任务的开始。实习结合生产就是不同年级学生结合不同技术等级产品进行生产实习,既完成了生产任务,又学到了操作技术一举二得。

    1956年10月,上海市劳动局和团市委联合召开上海市工人技术学校1956——1957学年教学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技工学校一定要“执行以生产实习为主的教学方针”,并要求在生产实习中贯彻“实习结合生产,生产服务教学”的原则。

    1958年,为了使学生达到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和中专专业水平,理论课开设了12门,课时为2317学时,实习课时为3738学时。

    1962年,上海机电类技工学校的学制从二年制改为三年制,但是我们机械类学校的生产实习课学时数仍然占总学时的61.8%,确保了强化技能实训的特色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即便是在劳二技校停办期间的厂办技校1972——1979年,这一以技能实训为主的优良传统依然一直保持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发扬光大。

    在突出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给我影响最深刻、最敬重的是老校长——周丽华老师。周丽华老师是教务副校长,理论教学和技能实习教学都属她统管。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兴起了学习苏联技工学校经验、套用苏联培养技能人才模式的高潮,周校长面对“全盘苏化”的冲击,独立思考。从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实际出发,在坚决贯彻“以生产实习为主的教学方针”的同时,提出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加强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

    1980年劳二技校复校后,周校长很关心学校的发展,多次告诫我们,技工学校的产教结合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要注意产教结合的科学性、时代性,要创造性地探索产教结合和完善产教结合。要坚持教育第一,生产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要坚持基本功训练和生产性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生产车间课堂化的原则、要坚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素质教育的原则。老校长的技工教育经验和谆谆教诲一直深深影响和指引着我们。

 

  

    市劳动局培训处周丽华副处长在生产实习教学研究班上讲话  周丽华校长陪同市劳动局李德鸿副局长到实习工场看望学生实习操作

 

    二、坚持自力更生传统突出技能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学校的历任领导都很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五十年代,我国大学生非常稀少,技工学校指望组织上分配一名大学毕业生来当教师是更本不可能的事,教师队伍的壮大和提高,只能自力更生依靠自己来培养。七十年来,尤其是前五十多年我校一直坚持将技校毕业生中的优秀学生留校培养当教师,边工作边培养,送他们去夜校读书,派他们到企业实习锻炼,特别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和大部分技能实训教师就是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出来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留校很激动,感到莫大的光荣,下定决心要刻苦学习努力锻炼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报答母校的信任和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企业对新进职工的新技能和掌握先进设备的能力提出来新的要求,为了满足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先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需求,我们首先在提高教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知识和能力上下功夫,先后选派多批教师出国培训、到国内先进企业学习、参加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有关专业机构学习新科技新软件,学习计算机CAD/CAM操作和数控机床操作培训,参加液压气动和自动控制技术学习等;还组织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的培养,2003年提出要加速提升技能实训教师的技能等级,要求一线带班教师(63名),2005年高级工必须达到95%以上, 2007年技师高级技师合计达到35%以上,2010年高级技师争取达到15%以上,在2008年我退休时一线实训教师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已增加到26名,占63名实训教师的41.3%,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了基础。(双师型教师:具有讲师职称(含一级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胜任工艺学、制图等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工作;具有技师职业资格证,胜任培训高级工的技能实训教学工作。)

为了改变上海技工学校理论教师文化程度不高,实习指导教师技能水平技术等级偏低的问题和现状。在国家劳动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下,1960年和1980年先后成立了“上海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和“上海技工教师进修学校”,以加速技工学校文化理论教师和技能实训教师的培养。

    1960年以后因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在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上海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停办, 改为“上海市劳动局第一技工学校”。

    1980年上海市编委批复:同意你局成立上海技工教师进修学校,人员编制定为四十名。上海市劳动局批准,利用劳二技校部分校舍建立上海技工教师进修学校,并附设“技工教育研究室”。在办了二届教师进修班以后,1985——1986年由于筹建“上海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上海技工教师进修学校也杳无声息地停办了。

    这二所技工师范学校成立时间不长,但也培养了三届毕业生,技工教育师范学院主要是开办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的师资班;技工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是面对技校优秀毕业生开办学制为二年的进修班;这二所院校也为技工学校培养了一百多名急需的理论教师和技能实训教师,同时,还举办了几期短期师训班和六期校长培训班,为技工学校的发展作出来贡献。

    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给我影响最深刻、最敬仰的是老校长——戴秀江老师。他六十年代担任过上海市劳动局第一技工学校校长,八十年代初担任劳二技校、劳三技校复校工作负责人,还亲自负责过1960年上海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和1980年上海技工教师进修学校的筹备和建校工作,对技工学校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付出了毕生的贡献。我们应继承和发扬技工教育老前辈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近二十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近十年越来越多,而且专业门类齐全,要招一些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也不是难事。现在,文化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师更新接班已基本解决。但是,技能实训教师,尤其是双师型的既能上专业理论课,也能带技能实训课;或者是复合型的实训教师,他既掌握机械技能,又掌握强弱电技能,或既掌握车铣加工技能,又掌握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技能的一专多能的技能教师,在大学毕业生中是找不到的,从企业引进也许能聘请到一二个,肯定满足不了实训教师新老更替接班和专业扩大等需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每年能培养许多毕业生,但要面对全国职业学校,专业门类也缺少,难以满足各学校的需求,一专多能的毕业生也没有。因此,单靠外援是解决不了技能实训教师接班、更新和扩大等问题的。还是需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自己长年累月、细水长流的边培养边使用边提高边成熟的老路子,这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好办法、好途径。

 

  

戴秀江校长陪同市劳动局李德鸿副局长参加教师大会      戴秀江校长陪同外宾参观上海技工教师进修学校的实验室


 

    三、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改革进取

    七十年的学校发展史,就是严格遵循科学培养技能型人才规律和职业技术学校客观发展规律的历史。

    从失业工人转业短期培训班,到二年制的培养年轻技术工人的正规工人技术学校,再上升为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级重点技校,如今已升格为“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黄金城hjc999。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现在,在北美、欧州许多国家已经没有中等职业学校了,中等职校已经融入高等职业学院或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包括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中等职业技术校也越来越少,双元制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典范也正在改革转型,今后必将融入技术学院(高职学院)形成双元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特色。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才有生命力,才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只守着原来的老框框、只记得原有的老经验、只看到现存的老摊子是难有前途的,传承宝贵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不等于守旧,更应在老前辈创业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师资配备调整和教学设备实施增强、教育教学和人财物管理改革等等都要未雨绸缪,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调查预测,进行研判分析,作出发展决策。这也是前辈们一代代亲身实践后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以前,技工学校的附属工厂与实习工场是融为一体的,它既是学生的实习工场,又是产品生产车间。这是前五六十年的好经验,对现在的公共实训中心有没有借鉴,能否对实训中心作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中职学校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时比例,现在一般都是4 : 6~4.5 : 5.5之间,技能课时较多,这适合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实际需要。现在“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中级——高级技能型人才联通起来培养。 中职段课程和课时是否需要作相应调整?,由于中职段数学、英语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内容、学时都不足,教学贯通难度较大,怎么探索完善?

    双证书实施已经多年,中高、中本贯通班,中级工考证计划安排在中职段还是大学段?哪个效果好?需要作出合理比较和科学分析。 贯通班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升不了高等教学阶段,如何分流?

    学校的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如何跟上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中职学生生源质量较低且数量越来越少怎么应对?技校是否可以进一步优化“文化高移,能力复合,综合素质提高”的教改举措,同时大力扩展“中高职贯通”、“中本联通”的办学规模,创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牌子,吸引家长和初中毕业生争相报考“上海市高级技校”的新局面。

    不管中职还是高职,都不能以学科为中心。必须在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上强化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在管理机制上确保以能力为中心的顺畅运行,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健全技能实训教学考核机制,确保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职业能力不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成绩,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将组织纪律性、刻苦专研精神、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爱护设备财产、诚实劳动和团队精神等应纳入培养和考核项目。建议在职业拓展课程内开设《职业素养综合训练》、《企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等;还可以在技能实训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某些项目、课程内容中补充一些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标准和要求,并在考试考核中添加一点这方面的内容,在实训教学中应列入设备保养、安全防护、文明生产的标准规范和项目考核,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规矩、形成习惯。

    在双证书制度基础上推出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已有二年多时间了,它是全方位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以及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都十分重视和支持。这项综合改革有助于解决课程设置与岗位要求不匹配、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无法互认、职业资格培训应试倾向显著、职业素养考察不足等问题,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

    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工作上,给我影响最深刻、最敬佩的是老校长——王钧培老师。他五十年代就担任过上海柴油机厂技校实习工场主任,七十年代担任过上海柴油机厂生产长,八十年代担任过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育长,在担任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十年期间还兼任了上海市劳动局培训处处长,他是劳二技校历史上担任正校长时间最长的校长,是公认的企业、学校管理和改革的行家里手。

 

  

王钧培校长陪同劳动部培训就业司司长(后任人社部副部长) 王钧培校长陪同谢丽娟副市长王世宽局长参加技能楼启用剪彩仪式

            和联合国官员参观实习工场

       

    王校长在劳二技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任职期间,经常反复强调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经常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提出教育教学的新思路;促使我们树立锐意改革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多次带领我们到先进学校、先进企业学习改革和管理经验。还亲自与教务、教学、学生、人事、设备、后勤等部门研究制定部门职责、岗位规范、管理制度等,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1980年学校恢复后,尽管不少方面有了一些改进,但是工厂企业的痕迹弊端依然存在,大锅饭铁饭碗现象严重,王校长带领我们首先进行了“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结合当初事业单位工资结构调整之际,根据校内实际情况,大胆尝试推行岗位津贴与工作量挂钩的分配机制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撤并了工厂管理机构,加强了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王校长还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坚持特色创新;率先提出“职前职后并举的办学思想”,通过几年努力职后培训大幅增长,高级工技师培训比例逐年上升,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培训能力,促进了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还提高了教师的收入。王校长坚决响应市政府“一流城市,一流教育”的号召,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提出努力将学校建成一流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争取跨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行列的奋斗目标。他提出的“文化高移、能力复合、综合素质提高”的教改总思路;学生“一年成形、二年成人、三年成才”的德育目标;“工作有标准,岗位有规范,管理有制度,办事有程序”的管理基本准则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氛围以及他倡导的“团结、勤奋、务实、求精”的校风,三十年来一直传承至今。

 

                                                              张方良(文、照片提供)